2025年11月14日下午,由北京市东卫(重庆)律师事务所主办,李昌超研究员主讲的《仲裁法新修条文理解与适用》讲座,于本所圆满举行。主讲嘉宾从仲裁法新修条文的理解、亮点以及实务操作角度,展开本次《仲裁法新修条文的理解与适用》讲座。此次讲座旨在助力我所律师把握仲裁法修改的热点和亮点,强化精准洞察法律前沿问题,为持续提升仲裁法律服务能力、构建坚实的专业壁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讲人李昌超是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仲裁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后,民事诉讼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仲裁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科研工作。解读过程纵览立法全局,亦洞察条文细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法的精髓与实操要点,确保了本次讲座的高质量与实务价值。

讲座围绕《仲裁法》新修条文,沿着“从宏观定位到微观规则,从制度创新到程序优化”的脉络,系统阐述了本次修法如何通过顶层设计与具体条款的协同,全面提升中国仲裁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主讲嘉宾指出,本次《仲裁法》的修订远非细微调整,而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性革新,对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升我国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主讲嘉宾并未止步于对条文修订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刻揭示了修订条文背后“效率”与“公正”并重的立法哲学。李研究员系统性地阐述了从确立线上仲裁法律效力以提升程序便捷性,到支持国际交流合作以拓展仲裁视野;从完善仲裁机构内部决策机制以保障独立运行,到明确仲裁员披露义务以筑牢程序正义之基等一系列关键修订。这些环环相扣的革新,共同构成了此次修法的核心,不仅回应了数字经济时代对仲裁形式的新要求,更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将诚信原则与公正理念内嵌于仲裁程序的每一个环节,全面展现了立法对仲裁“效率”与“公正”这双重价值目标的系统性追求与制度性保障。

主讲嘉宾进一步结合立法历史沿革与实务案例,深度剖析了新规在实务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与潜在风险,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前瞻性思考。
在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上,新仲裁法扩大仲裁协议的成立方式,意味着仲裁机构在立案阶段可能放宽对仲裁案件的受理门槛,在立案阶段对于仲裁协议未经被申请人签字盖章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也予以受理。但同时也对被申请人提出了更多的程序挑战,律师必须对管辖权问题提高注意力,如有异议,应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明确提出,沉默可能被视为默示同意,这要求律师在程序管理上必须更加精准和主动。由此可见,新法之下的仲裁业务对律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议讨论环节,与会律师以仲裁协议的拟制问题为具体切入点,结合经办的实务案例,就如何弥合立法文本与实务操作之间的鸿沟与主讲嘉宾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不断。
此次交流有助于我所律师及时掌握仲裁立法最新动态,提升涉外仲裁业务能力。新《仲裁法》的修订对我国商事争议解决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所将继续关注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仲裁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