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卫研析 | 从315曝光案例看数据安全攻防战

浏览量:694

 微信图片_20250319092845.png微信图片_20250319095348.png



       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隐私窃取黑产案件,将企业数据安全问题推至风口浪尖。云企智能科技通过语义分析抓取短视频评论区用户信息、企腾网络利用"火眼云"窃取公众号手机号、启科科技通过运营商API漏洞获取3800项标签化数据等案例,不仅揭示了黑产技术的隐蔽性,更暴露出被爬取企业在安全防护上的系统性漏洞。我们结合《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司法实践,为企业提供合规自查与风险应对策略。 




 一      

  被爬取企业的三大核心合规风险 

       

 1. 技术防御失效:基础防护被黑产轻松突破 

 反爬虫措施形同虚设:多数企业依赖频率限制、验证码等基础手段,但黑产通过分布式爬虫、机器学习模拟真人行为等技术绕过检测。例如云企智能科技的语义分析爬虫可突破评论区防护,企腾网络的"火眼云"直接窃取公众号用户手机号。 

 API接口管理失控:启科科技通过运营商后台漏洞获取用户实时位置、通话记录等3800项标签化数据,暴露出《数据安全法》"最小必要原则"在实践中的失效。 



 2. 内部管理失范:数据全生命周期失控 

 权限滥用与僵尸账户:某网络公司员工通过爬虫窃取10万条用户信息,某科技公司工程师违规存储核心代码并跳槽至竞品公司,反映出82%的违规事件涉及权限滥用。 

 第三方合作"毒树之果":白某某通过植入木马程序  窃取工业数据、王某某团伙假入职植入远程工具等案例表明,供应链安全审查缺位将导致企业被牵连调查。 

 


3. 合规机制缺失:未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与应急响应 

 未建立分类分级体系:工业领域重要数据识别细则尚未完善,企业普遍存在"一刀切"防护现象,导致核心数据暴露风险。 

 应急响应流程形同虚设:某公司服务器被植入木马后5个月才发现,暴露出《数据安全法》要求的应急预案未落地。 

 



二      

  司法判例警示 : 

   数据竞争的三大合规红线     

 1. 数据属性的司法认定   

 公开数据≠公共资源:杭州互联网法院将公众号评论区数据认定为"具有商业价值的非公开数据",抓取行为需经授权。 

 衍生数据的独立保护:高德诉万得案中,"拥堵延时指数"因经算法加工形成独立数据产品,受更高保护标准约束。 

 



2. 技术手段的合法性边界 

 Robots协议的约束力:腾讯诉字节案明确,平台设置Robots协议具有合理性,绕过协议抓取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高频访问的违法性:某爬虫团队因高频访问导致服务器瘫痪被刑事立案,法院认定干扰正常经营秩序。 




 3. 替代效应的司法审查 

 功能替代的认定标准:法院通过用户访问量变化、商业模式破坏程度、竞争秩序损害范围三重要件判断。例如,大众点评诉百度案中,被告直接搬运点评信息构成服务替代。 

 




三      

  企业应对策略 :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合规     

 1. 技术防护升级 

 部署动态反爬虫系统:采用AI流量监控与行为分析工具,识别异常请求(如云企智能科技的语义分析爬虫)。 

 数据脱敏  与加密:对敏感字段(如手机号)进行二次脱敏,并采用差分隐私技术防止重识别。 



 2. 合规体系构建 

 落实数据分类分级:参照《数据安全法》"1+N"规范,区分公开数据与衍生数据使用场景。 

 供应链安全审查:要求第三方服务商通过SOC2审计,并在合同中明确数据使用限制(如禁止转售)。 



 3. 应急与诉讼准备 

 制定数据泄露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响应流程,避免某公司服务器被植入木马5个月才发现的悲剧重演。 

 证据保全与诉前禁令  :在发现大规模爬取时,立即固定证据并申请诉前行为保全(如腾讯诉字节案中的操作)。

 

 

 

四      

  结 语 

       

 数据爬取的攻防战本质是商业竞争与法律合规的博弈。企业需摒弃"技术中立"的侥幸心理,将合规审计纳入日常风控体系。正如最高法在腾讯诉字节案中强调:"数据竞争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而非丛林法则  。"



微信图片_20250319095404.png